2008年的秋天,我大城市念大学。大学在郊区,新创建没多久。房子是浅灰色的,花草树木细细的,像发育不好的小孩,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校园内山青水秀的幻想。这座大学像一座工厂。
我的专业是新闻报道。一周后的社团纳新活动上,我报2个,一个是校刊的记者部,另一个是滑板社团活动。2个队的气场很不同。新闻记者团的成员基本上来源于新闻传播学院,等同于在教学之外,积淀实践工作经验。略显严肃认真。
滑板社团活动除我,全是个男孩,什么系都可以的。他们告诉我滑板有一定的风险,很容易摔跤。那时候我还年轻,这样的话对我并不是警示,却成了激励。假如我也可以懂得滑板,不太强吗?。
几乎天天,我想花三四个小时训练。
最最喜欢的地方是南北方教学大楼间的空闲地。为何在那里呢?那里有台阶、花圃,也是有平地上,地形地貌非常好。无需约谁,夕阳落下,玩滑板得人便从院校的各个角落冒出来了。总有几个人们在。这个事情较一次为极大地严重影响在学习上。有时候还没有下课了,收到信息约见面主题活动,我便不淡定了,悄悄从后门跑出去。
参与记者部工作,也总是想着去玩,干脆退团。想到愧疚,在新闻业和小小滑板中间,我选择了后者。
一段时间后,我能刷街了,感受到了运动感,可以从非常高的斜坡上滑下去,还可以原地不动跳了。专业名词叫“ollie”,这是所有姿势的前提,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动作。教我滑板的朋友说,要成为符合要求的“板女”,必须能够绕过阻碍物,例如台阶,“从今天开始,先从一层台阶逐渐跳。”。
可别小看一层台阶,对我的意义不逊于阿姆斯特朗登录月球,那是我的“一大步”。
训练了好久,一直没有进度。一看见台阶,我的腿就变软,害怕往上跳。屡遭挫折,给我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黑影。有一次,我滑非常快,想借助速率冲过去。到台阶前,却停住了。
我才意识到我或许跳不过去了。本性中怯弱的一面,也是很难解决的。
我并没有走上月球。滑板之路从此停步。
这个是我大学时很遗憾的一件事。如果可以重来,在那个晚上,那个时刻,我希望我能坚定地绕过这层台阶。
假如倘若再上一次大学,我要去读中文系。
从小喜欢文本。倒没有什么天资,瞎喜爱。
见到月光下的麦田、灞桥下的风雪交加这类词句,就感觉好。
过去,农家子弟读书只求稻梁谋,和梦想没事儿。我也就没什么理想化,像螺丝一样。针对小螺丝钉而言,看课外书是一宗罪,文本也只能是瞎喜爱。考大学时,亲朋好友说某所理工科专业大学非常好,便去考得。
我喜欢吃鱼,就选择了水产专业,但学习起来又不喜欢,像叶公好龙一样。
院校都不激励转系,她们说学一行爱一行。课程非常重,大四时好像每星期也有20多堂课,哪些机械零件、机械设计基础、cad制图……四年中有两个中秋佳节,我和室友们都在绘图,画到夜里11点寝室关灯,脑子里也一片漆黑。
之后,学鱼类学,解剖学鱼,在福尔马林溶液的呛鼻子味儿里,感觉自己的身上长满鱼鳞。
我仅存的一点抽象思维,最终在绘图和解剖学中渐渐消失了。
再之后,就茫然,像小说中一样,大半夜会醒来,想起之后要干什么,就可悲,感觉自己更偏爱文本。
研究生毕业时,终于下狠心,叛出门墙,做开始与文本相关的事情,算得上攘外必先安内。
仅仅,每当想起大学岁月,就心里痛。如果我当时学会了中文系,那该多好,尽管也未必能如何,但人生道路比较好的七年,并没有做自己最爱做的事,这缺憾……。
之后,在世界上混,遇到中文系出身文本大神,像我这种歪门邪道,就常常妄自菲薄,有一种惶恐不安感。这是我在大学时留下的症结。
乍一看我大学仿佛没什么遗憾,该做的一样都没缺:翘课、睡长觉、乱去看书、处对象、学钢琴、四处看演出看电视剧、和别的“坏小孩”庸庸碌碌地混在一起消磨岁月……如果再来一次,我一定会得寸进尺地翘课,给后边这些正经事儿空出更多的时间。
可是不经过仔细想。二十多年后,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大学日常生活缺少了一个重要部分:度假旅游。
上大学以前,除开我的出生地北京和老妈的出生地点哈尔滨市,去过的最遥远的地方是天津——跟我爸开车到外出。在天津的街头,我就被我爸爸消磨去指路,天津大爷拿给我一个凳子:“坐呗,我渐渐和你说”。
大学三年级的暑期我和几个朋友又去一次天津市。吃完狗不理包子,大家逛一逛塘沽二手货市场,溜达了大半天,白跑一趟。我和天津的的士司机大叔埋怨市场中并没有好玩儿物品卖,大爷看了我一眼,说,你想要买什么,核弹?。
这便是我大学期内所有的出行记载了。呜呼,真的想穿越回去踢自身一脚。
高中时期我的好朋友考来到武汉市上大学,每星期我都能收到她很厚的信。她写湘江,写炎炎夏日,有时信笺间夹在很多他在校园中采的桂花树,到我们将他们进行时,花瓣儿都已干燥了,散发出漫长的芳香。
我有考得上海市、厦门市、广州市……的高中同学,在这个没手机乃至固话都不方便的时代,我还在小伙伴们的信中游览着。但是,我咋几乎都没想到必须去哪个地方看看呢?。
一个原因是穷。课外和假期打工钱全让我用于文化艺术在生活上:买打口录音带和CD,购书和碟片,也有吉它。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懒。北京生,北京市成长,考大学也于北京,假日就在家里等待考出来的小伙伴们回北京。“出来走一走”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项。
22岁出来工作那一年,我才慢慢第一次坐飞机。第一次见到海洋都是在那一年。如果重来一次,我一定会在大学期内出去旅行,可以去多远便去多远,可以去多长时间便去多长时间。
我要去远方,去有小伙伴的区域,在精力充沛如何吃苦耐劳都会觉得兴奋的年龄,用还新鲜双眼看一看天和地。
如果重来一次,我想在大学多看看书。
真的是读起来少啊。时长都用在了哪里了啦?也授课,大部分无趣,也翘课,极为无趣,但这不是主要部分。主要部分,表达出来在这个时候使我感到内疚:花费在解决自己的无力感上。
很长一段时间我就被那类无力感拽住了。每晚,我走出校园,踏过那一条龙爪槐蓊郁艺术涂鸦满墙的小道,踏过两边都是卖服装店铺的街道社区,拐一个弯,踏入三环。那一段道路上有一些高高地白杨树,十月底落叶在秋风中簌簌落下来,十分盛大游戏。
之后购买了计算机,或是笨重台式电脑,压着上铺床尾。
逛论坛,上豆瓣网,blog刚刚兴起,仿佛所有人都在写,一写便是好几千字,语调都凄婉低徊,挖着功底向外掏微渺的内在。路人打招呼就可加友情链接,一个接一个点以往,突然就遇见一个熠熠闪光得人,留一个评价加一个QQ,估计就成了朋友。
我QQ里因而拥有很多路人。闲聊,叙述,话尽到了,完重新来过。有一年暑假是那么从前的,那一个七月每一个傍晚都下一场迅急的大雨。我站在窗边看楼以外柿子树,脆绿的叶片摇晃,昏黑里一溜又一溜月亮的光。无力感就是被数码科技文本冲跑一会儿,迅速又回来。
下一次游逛,闲聊。周而复始,没完没了的荒芜。
后来的我才可以确定,大学四年是我最不开心的四年,由于我总被打败了。到上班了,要将这些纷乱的心境放一边,才逐渐对自身有了一点明确。但是时长终究以往,读书功底较弱,要耗时,经常出现有心无力的感觉。如果当初多看看书可好了——我那么惦记着。尽管也要感谢那一段无事可做错乱,我不会再想象能彻底解决无力感。
题图来源于视觉效果。一次重新来过假如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